ICEONLINE

ISDN 2200 系统与设计的课程项目

由管仲乐讲述

关于

这是一个必修设计课程的项目,要求我们与香港叮叮车合作,这是一家在香港岛北部运营的本地电车公司。该公司的总经理居然来我们的课堂上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服务现状:历史悠久,逐渐被香港地铁所取代,开得非常慢,客户大多是老年人······如果去香港的话,一定要体验下。 我觉得特别奇怪或有趣的一点是,它只能从后门进入,通过2个闸机,在前门下车之前拍卡

一辆典型的绿色叮叮车

而我们的目标是在2个方面(主题)之一改善目前的乘坐体验:

  • 通风(绿色,不使用任何空调)
  • 人流(在目前的车厢尺寸限制下)

然后,全班被分成3个小组,我们小组————管仲乐、许胤哲和我————选择了人流,并以提供方便、流畅和友好的乘坐体验为方向。

设计过程

课堂上的每个人都被要求至少体验一次完整的乘坐经历,然后将其反记录系统思考图上,以捕捉客户需求、功能和现有体验。

有人可能好奇为什么在这张地图上有手写和绘画,但正如许多设计师所强调的那样,手写和绘画给了我们思考的自由和便利,而打字和建模则可能受到软硬件的限制。这对许多设计师来说是很合理的,但对大多数工程师来说往往是反直觉的。

系统思考图

一些重要的见解:

  • 乘客进入后只能在上/下层向车头移动,如果他们看到楼上没有座位,就很难下楼。这给站在中间的乘客造成了拥挤。
  • 爬楼梯是个灾难性的经历,尤其在叮叮车行驶时,非常容易受伤。当我试图爬上/下时,头被多次暴击。
  • 上/下电车时的拥挤。
  • 坐着的乘客的脚容易被踩到。

然后我们提炼出原始的设计理念,并制作全尺寸和缩小尺寸的纸板模型来实验、调整并改善体验。

左图,向后看目前的叮叮车上层;中间,向前看重新设计的上层叮叮车的全尺寸模型;右图是叮叮车下层,以我的一个队友作为尺寸参考
左图,整个电车内部的缩小模型;右边,楼梯和S型长凳初始模型

然后,我们以此为设计探针,寻求教授和乘客的意见,并得到了以下反馈:

  • S型长椅是一个很好的设计,因为它可以引导乘客的流动,防止中间的拥挤。
  • 前门的直梯可以改善体验。
  • 多考虑老年人,因为他们是主要用户。

在此基础上,我们做了一些修改,使用SolidWorks对我们的设计进行建模,并使用亚克力板和3D打印材料组装了最终模型。

最终结果


渲染及装配的叮叮车模型

我们在以下方面改善了体验:

  • 客流从后门分流,在前门汇合
  • 两辆卧铺车都进一步将客流分隔成两条路径。
  • 所有的通道都有60厘米的宽度,包括楼梯,允许足够的空间让乘客通过。
  • 在下层前门附近为老人保留两个特权座位。

这是一次不错的经历,我们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。

最终答辩幻灯片

设计展

我们的模型后来在香港赛马会大堂的设计展览上展出。

管仲乐和我们的模型
部分同学

我当时在深圳,所以没能参展。😭